中国互联网,别再割韭菜了!
2018-09-04 14:47:56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2018年似乎是中国互联网的水逆之年:小米P2P爆雷、自如用户患癌去世、携程退票费高于票价,特别是滴滴顺风车三个月内两起女乘客遇害,将人民群众的愤怒推到了最高点。人们不禁要问:中国互联网到底怎么了?

在老冀看来,正所谓有因才有果,中国互联网之所以爆出如此多的负面事件,很大程度是“流量思维”作的祟。

老冀总结,互联网公司的“流量思维”主要有以下三点:

1. 用户就是流量,流量就是韭菜,割了一茬还有新的一茬;

2. 反正韭菜割了还会长,平常不用对用户太好,差不多就得了;

3. 反正韭菜是用来割的,当商业利益与用户利益冲突时,毫不犹豫牺牲用户利益。

中国互联网已经发展了20年,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模式却仍然是“流量思维”。所谓“流量思维”,其实就是“割韭菜思维”,这个在互联网的“流量红利”时代其实也是符合商业逻辑的:反正还有大把的新用户等待拓展,既然拉新的成本远低于留住老用户,干嘛花那么多时间去经营老用户呢?

其实,“割韭菜思维”也并不是起源于互联网行业,传统行业早已有之。即使是现在,很多火车站的商家仍然是“割韭菜”套路:他们对新来的乘客可谓热情备至,可一旦乘客买了他们家贼贵贼贵的东西,马上就变脸。因为他们认为乘客再来的可能性很小,所以能割一次就割一次。

问题是现在韭菜真的不好割了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中国互联网的用户红利都已经结束,哪家互联网公司想获取新的用户和流量都是难上加难。这个时候,如果还用简单粗暴的“流量思维”,就不太容易成功了。

举个例子,日前有媒体爆料,今日头条旗下的知识问答产品——悟空问答已经并入到微头条,这也是打法凶悍的今日头条为数不多的一次产品收缩。

按说悟空问答既能够从今日头条导流量,还从知乎挖了不少大V,签约了2000个答主,每月超1000万投入的产品,加上10亿补贴,为啥还是没打过知乎?

自媒体人科技唆麻认为:“悟空用钱能买来内容,也就是所谓的答主,用流量能够买来用户,也就是消费内容的人群,但却忽视了社区平台的规则。事实上,对于问答平台来说,规则和秩序,其实是最重要的。”

实际上,悟空问答的运营,就是典型的“流量思维”:按照ABC等级给答主分类,答满多少字即可,不用审核内容质量。于是,老冀在今日头条每天的信息流中,看到的都是脑残的提问和回答,这样的内容,基本上都没法看。

由此可见,即使是以今日头条那么大的流量,如果做产品仍然只是“流量思维”,同样还是会碰壁。

其实,如今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反思“流量思维”了。例如,前不久改版的手机淘宝,栏目远较过去清爽,核心板块如“猜你喜欢”占据更醒目的位置,用户可通过第一屏直达服务。改版的背后,是淘宝正在从“以商品运营、功能型服务”为中心过渡到“以消费者精细化运营”为中心。

再看一件刚发生不久的事情。今天爱奇艺发布声明,宣布“自即日起关闭全站前台播放量显示,推出更综合、科学的内容热度指标”,爱奇艺之所以这么做,也是为了告别唯流量时代,转向经营用户时代。也正是在这种新思路的指引下,爱奇艺今年推出了超级网络综艺节目《中国新说唱》和爆款大剧《延禧攻略》。爱奇艺前不久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,爱奇艺订阅用户规模为6710万,其中付费会员为6620万,订阅会员中付费会员的占比高达98.6%。

前面老冀说的那些例子,主要还是局限在流量模式的那一类互联网公司:无论是今日头条、知乎,还是淘宝、爱奇艺,他们的商业模式主要还是倒腾流量,不需要深度介入线下交易。

而对于滴滴、美团点评等新一代互联网公司来说,他们做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流量生意,而是“互联网+”,即通过互联网与线下商家进行深度连接,用户与商家的交易也大多是在线下完成。这个时候,如果仍然还沿用简单粗暴的“流量思维”或者说“割韭菜思维”,其危害显然就要大得多。

因此,老冀认为,中国互联网已经到了摒弃“流量/割韭菜思维”的时候了。既然已经没有那么多的“韭菜”可以割了,互联网公司不如换一下脑子,转变为新的“会员/养鱼思维”,也就是秉承长期经营的模式,将用户当做会员来看待,放水养鱼,注意维护好鱼塘的生态。

具体来说,老冀认为“会员/养鱼思维”也有这么三点:

1. 用户就是会员,如果TA还不是会员,说明TA即将离你而去;

2. 既然是会员,就要享受会员的待遇,越是老会员越要珍惜;

3. 当商业利益与会员利益冲突的时候,首先追求不损害会员的利益。

中国互联网发展了这么多年,泥沙俱下的过程中,一些沉疴可谓积重难返。此时谁先做出改变,谁才有资格拥有更美好的明天。要知道,你失去的只是一把韭菜,得到的却是整个鱼塘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